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X分享 複製網址

會所的空間-從空間開始打破權力關係

會所的空間-從空間開始打破權力關係               

以下節錄至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研究生李佳臻碩士論文
<會所的夥伴關係如何可能-成為會所職員的行動歷程>

「人在情境(person-in-situation)」或「人在環境(person-in environment)」是在社會工作實踐過程中相當重視的概念,這個概念也說明了社會工作是一門注重個人整體性的專業。「人在情境」或「人在環境」的概念主要是希望社工在看見服務對象困難的同時,也要注意到其所處的環境和困難之間的相互影響性,因為當生活受到環境影響的同時,生活中的行動也相對應地建構了環境(黃聖桂,2017)。

 

空間不只是空間是生活的延伸以及關係的載體

物理環境的設計,對於人的生活同時具備療癒性與規訓的效果。空間之於人不只是空間而已,而是生活的延伸以及關係的載體;透過空間的安排,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了連結,而生活上的一切行動也在空間中不斷地展演著;透過環境設計讓所有人在生活中能有平等的參與,不僅是消除互動雙方因社會位置所帶來的差異,更是一個打破彼此關係隔閡和創造雙方相互理解的起始點。

以向陽為例,在物理空間上的安排除了營造空間是大家共享的氛圍外,更藉由硬體設施與環境規劃的直覺性設計,創造出一處對於會員而言具有療癒性的空間。此外,也藉由共享性、易用性的設計創造出一處試圖打破「工作者個案」權力結構的環境,以對抗生病這件事對職員、個案所帶來的規訓效果。 

當空間成為生活與關係的延伸和載體時,代表著社群會將要如何生活具體的展現在空間的安排與設計上,也就是說當社群中的生活與人際互動氛圍是希望社群中的人們能成為夥伴一起生活時,物理環境的安排與設計就會朝著這個面向去進行規劃與布置。

以餐飲組的空間設計,來說明社群生活權力關係圖像的重繪,是一個很能貼近會員生活世界中權力關係圖像的例子。因為在會員的生活世界中,能否使用廚房的權利經常與自己在家中的權力有關,像是在疫情期間與餐飲組的大家討論到能否使用家中廚房時,會員阿順便提到:「在家裡幾乎都是媽媽在煮飯,不像在向陽一樣可以進廚房煮飯,在家裡媽媽都會說我動作太慢,不要我在廚房裡礙手礙腳(會員阿順,餐飲組線上會議,2021/5/28)。」。

以餐飲組的空間布置為例,也可以發現原先深深烙印在會員與職員身上的「工作者個案」權力關係圖像,主要是藉由開放式工具牆、物品標籤、SOP、工作白板的設置來進行鬆動,像是會員小鈺就提到:「今天早上做菜的時候,因為有食譜,我就能自己看著食譜做,不用什麼事都要問阿丹或問妳(會員小鈺,餐飲組組別會議,2021/11/11)。」。由於空間的布置會具體地展現生活中的權力關係是如何得流動,因此透過空間來重繪權力關係圖,是讓社群中的人們可以成為夥伴很重要的第一步。

 

歡迎大家的環境空間設計與夥伴關係

Meagher(2020)指出,人們與物理環境間具有不可切割的相互關係。當人們設計一個物理空間時,這個空間反過來也會對人們的心理功能產生影響。Deci & Ryan (2000)的研究指出,可以透過物理空間的設計來滿足人們的歸屬感、自我效能、自主性等基本心理需求。同時,Meagher(2020)更進一步主張,透過物理環境的規劃,可以促使人們從挫敗的社會經驗復元,而物理空間對於夥伴關係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由上述研究可知,物理空間與人們所存在的社會世界是相互交織的,物理空間影響了人們在社會世界的活動,而人們社會世界的活動則會影響到物理空間的規劃與安排。

物理空間的為安排人們所帶來的效果,除了是滿足心理需求的療癒性外,為人們的生活世界也帶來了規訓的效果。Foucault(1977)指出,物理空間的分配是對人們進行規訓的第一步;而所謂的「規訓」係指「透過縝密的空間、活動的安排與時間的劃分,對人們身體的運作加以控制,進而建立一種『服從功利』關係」(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

綜觀上述所云可以發現,物理空間對於人們生活世界的影響極大,因此對於空間進行有意識的介入是重要的。以下我將透過以「向陽日常」做為運鏡的方式,帶領正在閱讀這份文本的你進行向陽空間的導覽,並針對會員與職員在會所日常中的移動進行剖析,闡明物理空間對夥伴關係所帶來的影響性。關於向陽的空間配置如下圖(5-1)、圖(5-2)。


5-1向陽會所「20號」的空間配置圖












 

5-2向陽會所「22號」的空間配置圖

 

策劃共享性空間隔間通通變不見

國際會所準則第14條指出:「會員和職員皆可進入會所內的任何空間,並沒有劃分職員或會員專用的地方(Clubhouse International,2018)」這樣的規範是希冀藉由物理空間的設計能向有意識的介入踏出第一步,打破職員與會員彼此對於專業關係的既定印象,促使會所的實踐精神在物理空間上能被落實。

以下我將藉由文字體驗的方式來具體描繪「向陽日常」,說明向陽是如何落實在物理空間上有意識的第一步介入:

向陽坐落在臺北市萬華區的青年路上,由兩間擁有一大片落地窗設計的1樓空間所組成,以下分別用「20號」與「22號」來指稱這兩個空間。每天9點一到,會員、職員就會紛紛地出現在向陽,陸續前來的人就會推開「20號」的大門,看到櫃檯上放著的簽到表與體溫記錄表,進行簽到、量體溫與手部消毒。向陽的空間設計上並沒有特別用隔板或是門板區隔出秘書組、餐飲組、健康組的區域,主要是透過擺上幾張開會用的桌子、椅子拉出各組的位置。當大家完成簽到後就會按著自己習慣的向陽日常在「20號」與「22號」之間進行空間的流動。像是餐飲組的會員阿丹簽到完成後,便會走向「22號」,當她敞開「22號」的大門時,迎向他的剛好是正在進行晨間運動時光的會員與職員們,大家會很有朝氣的相互打招呼。在經過正在多功能活動空間運動的夥伴後,阿丹來到擺放著兩大張工作桌的餐飲組,阿丹會先將自己的隨身物品擺在位置上並安頓好自己。接著10點一到,餐飲組便會開始進行工作會議,在會議上主席會透過分配白板上的工作事項來揭開各組工作日的一天。大概在1030時,餐飲組就會開完早上的出餐工作會議,接著一部份的餐飲組夥伴會進到廚房準備出餐的工作,另一部份的夥伴則會藉由打電話的方式關心還沒出現的其他人。

當餐飲組的夥伴正在廚房忙進忙出時,秘書組有一部份的夥伴也會進到廚房裡,請餐飲組的夥伴簽活動簽到表以及閒聊。同時,秘書組另外一部份的夥伴會進行環境的打掃,而在打掃的過程中也會和正在撰寫資料或是聯絡會員的工作人員小聊一下,甚至在做自己打掃工作的同時,也可以從旁看到餐飲組的夥伴今天是用向陽的大烤箱來做日式可樂餅。

差不多在中午12點時,餐飲組的夥伴幫大家備好了熱騰騰的午餐,秘書組的夥伴也差不多將早上的文書、打掃工作告一段落後,大家便會開始紛紛地排隊拿餐點,在「22號」的空間找個舒適的位置開始享用,並與夥伴閒聊早上所發生的大小事。

接著下午1:30健康組、秘書組、餐飲組都會在「22號」分別召開下午的工作會議,所以此時的秘書組夥伴可以聽見餐飲組夥伴早上在廚房裡發生了什麼事,像是我早上不小心把飯煮太軟的糗事;餐飲組夥伴能聽到秘書組計畫在周五的新朋友、老朋友歡迎會上帶動大家玩什麼遊戲;而在這個空間的大家也都能聽到健康組會如何規劃待會要進行的運動時光。除此之外也可能會發生健康組的職員大千因為嗓門比較大的關係而蓋過餐飲組、秘書組的討論聲音,則需要餐飲組、秘書組夥伴前去協調的小插曲或是遇到當組別會議還沒結束時,有其他組的夥伴想找該組夥伴聊天,而需要進行協調的情境。

到了下午330各組的工作差不多都告一段落時,會有秘書組的夥伴號召大家一起來跳個舞或是唱歌,故需要和同在這個空間活動的其他夥伴協調空間上的使用。

在導覽完發生在空間中的「向陽日常」後,接下來我將藉由剖析發生在空間中的細微小互動,來敘述那些由物理空間所創造出來的共享性是如何發生,以及說明讓空間具有共享性對於社群的意義又為何。

首先,沒有以實體物件區隔出空間的使用功能,可以讓空間更多元地被使用,此外沒有實際物件的區隔也讓互動可以更直接的發生,例如是當夥伴一早進到「22號」時,就能接受到大家有朝氣的打招呼;也能直接地體驗到大家在晨間運動的氛圍,這個實際的體驗比起事後的口述來得更加直接與真實,可以讓夥伴們依當下的氛圍決定自己是否要臨時加入。再者,在同一個空間同時開會,除了是一個能讓各組別知道彼此工作概況的機會外,更是一個創造出組別需要走出組別框架,進行更多協調與互動的場子,讓互動不僅只是鎖在組別裡頭而是可以跨組別的發生。最後,因為沒有物理空間上的限制,也讓對話可以隨時隨地的發生,這麼做也拉近了會員與職員或是會員間的距離。

因此,向陽是透過拿掉物理空間上的區隔,創造出一個具有共享性的空間,讓大家的互動、對話可以自然地隨時發生,這麼做也讓彼此透過物理距離的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離,而這也是一個社群要形成社群認同的大前提。對於會員而言,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之重要性在於會員們生病後,往往面對到的多是他人對於自己每個情緒波動的不理解甚至是害怕,而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經驗到自己與他人的心理距離很遙遠、沒有人可以一起的孤獨,但當心理距離拉近時,所帶來的將會是不同的光景,像是在一次餐飲組討論到餐飲組開會對大家的意義為何時,會員阿順提到了:

我覺得餐飲組開會可以聊聊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情,讓大家一起想辦法讓人家幫忙熬過去,餐飲組就像我們的第二個家一樣,可以連結彼此的情感,我們精神疾病的人比較孤單,大家對我們有恐懼感,所以我們更應該成為彼此的同伴,這樣才不會孤單(會員阿順,餐飲組線上會議,2021/06/22)

 

規劃易用的人性空間開放式工具牆、物品標籤、SOP、工作白板

國際會所準則第13條指出:「……會所的設計有助工作日的進行,具備吸引力和足夠空間,使人受到尊重和享有尊嚴(Clubhouse International,2018)。」如此的設計主要是希望硬體設施與環境的規劃,能增進會員於工作日的參與,使得會員可以在工作日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對於社群的運作也有所貢獻,進而落實回到身為人的主體性這個會所實踐精神。

因此,在推動會務工作時,最需要關注的議題是如何把工作日中所提供的機會,轉化得更有邀請性、歡迎性、吸引力以及創造性,促使會員能在會所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niche(Glickman,1992)。針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進行調整是一步,透過環境、硬體設施的設計來增進更是不能忽視的一步。

 

以下我將藉由文字來描繪這些硬體設備、環境設計如何與工作日常進行互動的方式,來帶領讀者經驗在向陽這些設計是怎麼增進會員於工作日常的參與:

開放式工具牆:

在廚房裡有著一面將所有烹飪廚具掛出來的開放式工具牆,上頭舉凡從鍋鏟、湯勺、敲肉錘、開罐器一直到夾子,所有出餐過程中會用到的廚具皆以一目瞭然、開放的方式被掛著。當相對於熟悉廚房的老會員阿丹阿順正忙著準備煮菜時,一旁剛進餐飲組體驗的新朋友於煮湯過程中發現自己需要削皮刀時,不太需要藉由詢問其他人就能從開放式的掛鉤工具牆上找到削皮刀。關於向陽的開放式工作牆如下圖(5-3)。

 

5-3 向陽會所廚房的開放式工具牆

物品標籤:

在「20號」與「22號」空間裡的所有櫃體都會貼上物品標籤,舉凡是放著膠帶、標籤紙、原子筆的文書櫃;放著茶包、點心的零食櫃或是放著各式大小碗盤、鍋具的工作架。當總是會不小心忘記東西放在哪邊的夥伴或是新朋友來體驗時,他們只要看著櫃子上的標籤就能自己找到需要的東西。關於向陽的物品標籤如下圖(5-4)。


5-4 向陽會所餐飲組的物品標籤

 

SOP

餐飲組的工作日主要是以出餐工作為主,整個出餐工作包含了前置工作、備餐工作以及收尾工作等三個工作方向。為了讓餐飲組的夥伴能在工作方向找到自己的工作位置,便將工作方向拆解成從「買菜」一直到「倒廚房垃圾」的小任務,另外不管是廚房消毒整理或是備餐工作也都會以一張張的紙本來說明工作流程,讓夥伴透過具象化的方式了解工作步驟,甚至也可以以此紙本說明帶領新朋友一同了解出餐的流程。此外,餐飲組也會透過表單的方式進行買菜、訂餐等工作,使得前一天沒有參與到買菜的會員阿丹在出餐當天都可以透過買菜清單的記錄知道前一天負責買菜的我與會員阿雲有什麼東西沒有買齊。關於向陽的SOP如下圖(5-5)。










 

5-5 向陽會所餐飲組的出餐SOP

工作白板:

在餐飲組工作桌前的白牆上掛了一張工作白板,在白板上記錄了一周五天每日的工作分工以及討論的事項,小至每天出餐的二菜一湯菜色,大至年度成果展餐飲組文本的討論。每天早上,夥伴們都能透過回顧工作白板上的文字訊息,想起當天出餐所要準備的菜色,並知道自己前一天如果請假或是提早離開而沒聽到的討論文本的進度與內容。另外在10點的開工會議上,主席也會透過分配列在白板上的工作事項來揭開餐飲組工作日的一天。關於向陽的工作白板如下圖(5-6)。 







 

5-6 向陽會所餐飲組的工作白板

從向陽的餐飲組空間設計可以看到,開放式工具牆的運用,讓物品的取用變得更加容易以及方便,讓會員在找東西的過程中可以靠自己完成,不必事事都要詢問他人,藉此可有助於扭轉職員、實習生與會員間的社會角色之權力落差;透過物品標籤的設計,會員可以藉由簡單直覺性的圖像就知道自己需要的東西擺在哪邊,會員也可以不用什麼事都要去問職員,可避免會員再次複製了於會所外與他人間的互動方式而削弱了自己原先可能擁有的能力。

藉由工作白板、SOP,將工作日中的所有會務工作具象化,使得會務工作所提供的機會更具邀請性,讓每個會員可以依照著自己不同的長處與限制在會務工作上有更充分的參與。像會員阿雲在一次的餐飲組工作會議上便提到:「因為有食譜所以我知道湯怎麼煮啊,但是之前在家裡O先生[同居人]都會說我不會煮,也會說我煮得很難吃,所以都是他在煮,他也不讓我用廚房(會員阿雲,餐飲組工作會議,2020/12/8)。」由阿雲的回饋可以看見,讓會員藉由參照SOP,使他們有能力獨自完成會務工作或是帶著新朋友一同工作是重要的。因為在生活中會員常常會遇到一個窘境,雖然他很想做一件事,但因為不清楚那件事怎麼做而必須一直重複問身邊的人,這樣的狀況不僅讓他會因此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不會而挫折外,也會遭受到旁人的冷言冷語讓他更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來,而深陷在自己好像很沒用的泥淖中無法脫身。

經由硬體設施與環境的安排將會務工作具象化、標準化與結構化,讓會員更容易進入工作日的工作狀態,能在工作日中享受有貢獻的自我實現過程。在一次分享出餐心得的討論中,會員們說了以下的出餐感想:

2021/04/29四月份主菜高麗菜培根捲出餐討論:

阿順:有難度,但愈做愈上手。變漂亮,會更有食慾。

阿央:嘗試平常不太會做的調味以及製作方式,學習到如何捲高麗菜捲。

小鈺:這是餐飲組做出比較精緻、比較有成就感的料理。

益哥:覺得有點挑戰,比較有成就感。

阿丹:第一次不是很成功,沒有熟。第二次到後來就很成功,從失敗的經驗去調整,覺得順利。

綜上所述,藉由物理空間的調整與設計,可以發現易用性在社群空間中如何被使用的效果,傳達出社會互動中有意義的人性需求,往往與社群中的權力關係圖像是息息相關的。因此,當一個物理空間所營造出來的使用氛圍,是希望社群中的每個人都能輕易的使用時,也使得在這個空間中活動的人們可以感受到權力關係在這個空間內是有所流動的。此外,易用性的空間設計,也是想影響人們在社群中生活的氛圍,希望透過邀請每個人參與社群的生活,使他們在社群中享受著與他人合作而成就自我實現的過程,藉此深化社群中大家要一起生活的氛圍。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