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行動知識

進階搜尋

夥伴關係 從個體走進群體的生活交織

2024/12/19

會員因為精神疾病而一路顛簸起伏的生命,被藥物掌握 的身體能有什麼解方?我們試著在社群生活裡找可行的各種 方程式,生活裡創造正向意義感,讓身體記憶的挫折和壓力有舒展的機會。而生活能承接多大力度的震盪?生命能被影響到什麼程度?生命與生命之間又能同行走多遠?關鍵是會所裡老生常談的夥伴關係。本篇為新北市慈芳關懷中心的工 作者靜惠,進入慈芳的生活經驗,從「沒有關係」開始,談起會員與工作者相互協作過程中,關係質變的關鍵,以及夥伴關係真正要影響社群走向什麼價值。


運用工作日的動力發展會員

2024/12/19

人處在社會壓力下,生命長期受挫,累積的無望感缺乏 出口,最後以身心症狀發作來反映。而進入精神醫療後,人生挫折的脈絡,被簡化為生理問題,精障者難以從治療中翻轉無望感,且治療後多重的副作用又影響生理功能,不穩定的身心狀態,也讓精障者失去許多發展機會,逐漸地精障者的世界將越來越封閉。


會所的夥伴關係如何可能-成為會所職員的行動歷程

2024/12/19


會所的空間-從空間開始打破權力關係

2024/12/19


由醫療轉向增權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推動會所模式的歷史脈絡

2024/12/19

一個服務模式的挪移與在地紮根,反映的是行動者們在其所處的社會政治歷史脈動中,試圖回應體制結構的限制及不足,創發各種有意義的實驗行動。「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跨世代的組織工作者集體書寫,由歷史性的視野出發,詮釋他們為何/如何從精神醫療體制內的社工經驗開始,一路發展實驗,開創以會所精神為基底的在地會所實踐,打造強調人性尊嚴和社會正義的社區生活空間。


如何在犯錯中學習? 新手會所社工的培力經驗談

2024/12/19

本篇由興隆會所(以下簡稱興隆)工作者林建宇主筆, 作為本書 3 間會所中最菜的一間會所,興隆除了督導美琦之外,團隊工作者平均工作年資不到 3 年,會所經驗值也都從零開始累積,在寫書分工時面臨了一個困難,無論在工作日的設計操作、空間變革的歷史、夥伴關係的累積經驗好像都不夠豐厚,那還有什麼是值得寫進本書裡呢?經過討論,我們發現自己尚在摸索的階段,反而可能更能貼近剛接觸會所 模式的夥伴。


創造正向的意義感 陪伴會員渡過挑戰與壓力

2024/12/19

在會所裡,常常經驗到會員因為在事件中遇到壓力,引 動自己過往的挫折,於是,會員面對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想要問工作者、希望工作者幫他們做決定。這反映了會員過往的生命歷程,往往伴隨著因壓力而症狀發作、把事情搞砸的負面經驗,進而在面對眼前各種機會和挑戰時,變得更加小心翼翼。本章由向陽會所(以下簡稱向陽)的工作者大千(范文千)主筆,分享我們如何理解會員與壓力、症狀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善用會所的優勢,陪伴會員面對並翻轉壓力的負面意義。


打造會所空間 建立歸屬感,重塑生活

2024/12/19

「這兒有扇隱形的門,喔~那兒是真的門。」慈芳關懷 中心六十多歲的會員強叔,時常會在慈芳的各空間遊走,某天,他站在主任的辦公室門前,突然大聲地喊出這句話,當時的主任雅君立刻離開座位,跑到門口回問:「強叔,這裡哪有門?」原來,慈芳為了讓會所的空間更加開放,早已把各個隔間的門都拆掉了,會員也都可以自由進出、使用所有的空間。那麼,強叔為何還在辦公室前,說這兒有扇門呢? 從他戰戰兢兢、遲遲不敢往前踏入的反應看來,似乎真有這一扇無形之門,強叔也告訴自己:不可以隨意地走進眼前的空間。

回到上方